2007年即将过去的时候,郑鑫(化名)将自己的办公室由北京金融街某大厦的7层搬到了9层,因为他已经由中央汇金公司综合部调入中国国家投资公司(以下简称中投公司)下属的一个投资部门。
小郑此前曾在中央汇金公司的光大部工作过,这个部门主要负责为光大银行注资。中投公司希望小郑在此期间积累起来的经验,能够用于向其他领域的投资。
2007年9月29日,中投公司挂牌成立之后,中央汇金公司被整体并入中投,成为中投公司旗下的一家子公司。挂牌初期,中投公司的主要工作人员均来自于中央汇金。其后,中投公司开始不断地招聘或从其他部门调入工作人员,小郑也不断看到有新面孔出现在公司办公区。
同时,对中投公司的质疑与评论,也不断出现在媒体和学界中间。
投资黑石与黑石的投资
最新的争议来自黑石在国内的一项新投资,自从去年中投参股黑石后,两家公司的每一步举措,都会引发媒体的追逐。
2008年1月上旬,国家发改委在其网站上公布,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准了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整体重组改制,并通过增资扩股方式引入美国黑石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的计划。根据协议,黑石集团将注资6亿美元认购蓝星集团股份,持有蓝星集团20%的股份。
由于此前,中投公司曾经斥资30亿美元购买黑石集团股份。此番黑石集团又掉头回来,投资国内企业,让不少投资界人士高呼看不懂
“如果说中投公司投资黑石之后,出现浮亏,尚可理解,但又批准黑石将6亿美元投资于国内,就确实有些让人看不懂了。”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理事长王连洲告诉《环球财经》,“受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中投投资黑石必然要比黑石投资蓝星的风险更大,成本更高。如果中国投资海外的资金杀个回马枪,又回到国内的话,必然会加剧国内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其实,我们国家的投资机构完全可以自己投资蓝星集团,并从中获益。”
另一位投资界人士也表示,把这两笔交易放在一起来看,更像是某种关联交易,以目前披露的资料来看,还难以理解。
2007年5月,中投公司以每股29.605美元的价格购买了101334234股黑石股份,约占黑石集团上市总股本的约9.9%.2008年1月上旬,在纽交所上市的黑石集团的股价曾跌破了18美元,创下历史新低。但1月10日,黑石对外披露将投资9.3亿美元收购一家名叫GSO的对冲基金,同时回购自己5亿美元股票之后,黑石股价已经出现止跌反弹的迹象。
据公开资料,中投公司投资黑石的禁售期是4年。上述投资界人士表示,黑石上市之后,股价发生波动是正常现象,中投公司投资黑石锁定时间长,黑石短期股价波动对中投没有太大意义。大家大可不必用小股民的眼光去看待中投公司的投资盈亏。
黑石能够尽快复苏
根据黑石的招股说明书,黑石的收入主要集中于四个领域:即企业私募股权收益、房地产收益、另类资产管理和财务咨询。对于黑石上市之后,股价一路下跌,黑石CEO史蒂夫。斯瓦茨曼的解释是,美国次贷危机之后,黑石的杠杆收购,忽然失去了信贷机构的支持。而黑石最擅长的业务就是利用借贷来的资金去收购某公司,待该公司业绩提升后,再将其出售获利。
史蒂夫。斯瓦茨曼介绍,通常黑石进行杠杆收购时借贷的比例会高达75%,次贷危机爆发后,市场出现流动性紧张,银行收紧贷款,黑石进行杠杆收购时融资出现了困难,导致很多业务无法开展,直接影响到了黑石的市场表现。
“次贷危机过去之后,黑石就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融到资了,黑石的业务必然会重新活跃,股价也会回升,目前黑石股价的下跌只是暂时现象。” 史蒂夫。斯瓦茨曼表示,“黑石近5年来的年平均利润增长率为44.1%,2006年企业的盈利高达23亿美元,黑石目前仍然是全球最优秀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之一。”
黑石2007年第三季度报表,为史蒂夫-斯瓦茨曼的解释提供了某种支持。2007年前9个月黑石的总收入高达27.1亿美元,净利润是17.9亿美元,大大高于去年同期的10.8亿美元,四项业务领域的收入同比均有大幅度增加。黑石没有经营次级债业务,因此并没有像花旗、美林等金融机构那样,在这次危机中遭受巨大损失。
在黑石的招股说明书中,风险提示一栏里称,美国众议院正在探讨适用合伙人制投资公司的税收制度,这项税法有可能加重黑石的负担,给投资者带来不确定性和风险。但风险提示中并没有预计到次贷危机将爆发,并且将给黑石的业务活动带来重大影响。
上述投资界人士评价:“黑石的高明之处就在于,黑石是美国次贷危机之前和美国私人股本投资泡沫高峰的时候上市的,其IPO时的入股价已经非常高了。但中投投资黑石,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内,收回投资应该没有问题。从黑石出资收购对冲基金GSO的行动可以看出,即使是在次贷危机的阴影笼罩之下,黑石仍然具备相当的活力。”
投资大摩 谨慎了很多
尽管投资黑石仅仅是浮亏,但巨额账面亏损,还是引起了中投公司的高度警惕。据一位接近中投公司的人介绍,中投接下来的两次出手,投资中铁H股和投资摩根士丹利,已经谨慎了很多,投资的决策过程和交易设计也更为复杂。
有报道称,2007年5月,中投公司高层仅仅用了20多天的时间,就做出了投资黑石的决定,当时中投公司还没有正式挂牌成立,也没有形成自己的投资团队。
现任中投公司副总经理的汪建熙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曾经表示,“对于黑石集团的投资之所以能够在短期内完成,也是因为当时黑石正处于公开发行上市阶段,有时效性方面的要求。好在黑石的财务情况比较清楚,所以我们并没有请财务顾问来做专门的调查,而是采用了承销商提供的材料,双方的谈判集中于商业条款,决策非常迅速。”
与之相对应的是,中投公司和摩根士丹利从开始接触到决定投资,前后一共用了三个月左右的时间,中投介入摩根士丹利的时机也被普遍认为更为恰当。
2007年8月,受次级债因素的影响,摩根士丹利的股价一度下跌至55美元。摩根士丹利管理层既担心次级债业务形成的呆坏账给公司带来的损失,又不愿意放弃公司的管理权,于是开始主动和主权投资基金接洽。
摩根士丹利2007年四季度的财务报表显示,该公司10月份在次级债方面共损失了37亿美元,11月份又损失了57亿美元。受此影响,2007年12月中旬,摩根士丹利的股价已经跌到了50美元以下,创下了阶段性的新低。
从和摩根士丹利接触,到决定出手投资,中投公司对投资对象做了更多的研究。在此期间,中投公司聘请了美国苏利文-克伦威尔律师事务所担任此次交易的法律顾问,对摩根士丹利进行尽职调查;聘请美国拉扎德公司担任财务顾问,对收购方案做具体设计。
2007年12月19日,双方签订协议,中投公司投资50亿美元购买摩根士丹利发行的可转换股权单位。这种可转换股权单位的期限为两年零七个月,在转换之前中投公司可以像购买债券一样获得9%的年利息。而到期转换为可上市交易股票的价格,最低不低于参考价格,最高不超过参考价格的120%.参考价格由2007年12月17日开始的一周确定,这就意味着中投公司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获得更多摩根士丹利的股票,并成为摩根士丹利的第二大股东。
中投入股摩根士丹利获得了更多正面的评价。商务部研究员梅新育向《环球财经》表示,“对中投投资摩根士丹利更有信心,相信该公司能够在同行业中率先摆脱次贷危机的困扰。”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兼职教授朱伟一表示:“中投虽然没有进入摩根士丹利的董事会,获得管理权,但在股息和股权方面得到了更多照顾。该公司盈利后,中投公司就可以获得投资收益。”
美国《商业周刊》也撰文指出,中投公司延长了摩根士丹利的生命线,中投公司选择这一时机进入摩根士丹利较为恰当。
不顺利的招聘
今年1月中旬,市场有传闻说,中投打算第四次出手,投资受次贷问题困扰的美国花旗集团。但当尘埃落定时,共同投资花旗的包括新加坡政府投资有限公司、科威特投资局、花旗最大股东之一阿尔瓦利德-本-塔拉尔王子等机构和个人,中投公司并未名列其中。
《环球财经》就此事联系中投公司公关部媒介主管杨双菁,杨双菁表示:“目前,公司内部并没有大笔对外投资的消息。中投目前正忙于公司内部建设,正在全球招聘投资人才、选聘境外投资管理机构。与此同时,中投公司的国际顾问委员会也在筹建之中。”
据介绍,中投公司内部目前正在设立投资项目部、全球研究部、绩效管理部、安全中心等核心部门,投资项目部负责对外投资的具体执行和项目跟踪;全球研究部负责为投资提供智力支持;绩效管理部负责对投资效果的绩效考核;安全中心负责收集信息和确保信息安全。
但据上述接近中投公司的人士介绍,中投公司目前对外招聘人才工作的进度并不理想。这位人士分析,中投公司对于招聘基金经理一职,均要求具有海外教育背景、工作经验以及其他相关的任职要求,但目前基金管理人才非常缺乏,一般来说能满足中投公司要求的人太少了,满足条件的人恐怕都会选择自己创业。所以,中投公司在招募人才方面,很难达到预定的目标。
另外,中投公司的中高层人士均来自国家部委或国家金融机构,他们享受的是一套体制化薪酬体系,而对于新招聘来的工作人员,即便是完全按照市场化的方式建立激励机制,两部分人之间还是存在磨合沟通的问题,这也让很多人才望而却步。
尽管已经连续投资了黑石和大摩等公司,但梅新育认为中投公司要想真正实现直接投资的能力,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现阶段,中投公司应该制定投资比例、原则,选聘境外投资管理机构,更多地将境外金融类投资外包给这类有丰富投资经验的投资机构去做。而中投公司目前也正在开展此类工作。
两难的信息披露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中投公司面临诸多的矛盾,包括如何按照市场化操作的问题、如何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的问题、如何进行有效的信息披露问题等等,这些都需要中投公司在实践中一步步去求解。
例如,对于信息披露的问题,杨双菁表示,“现在我们也很矛盾,中投公司成立了公关部,也希望和外界建立良好的沟通,但目前很多事情都比较敏感,短时间内,中投应该不会向外界披露更多的消息。将来,中投公司可能会不定期地向媒体披露相关信息。”
王连洲则表示,中投公司对外披露信息过多,则可能会过早暴露投资意图,增加操作的难度和成本;但太不透明,又有可能引起其他国家的猜忌。
著名经济学家谢国忠则表示:“主权投资基金当中,没有信息披露得很恰当的,原因是主权投资基金受官本位问题的困扰,运营良好的很少。”谢国忠认为,主权投资基金靠政治需要来决定其关键的人事任命,缺乏一个成功投资机构所需要的独立和创造性思考的空间,中投公司目前的机制也是如此,难以吸引人才加入。中投公司要想获得成功,就应该和政府的其他部门绝缘,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对自身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进行更多的检视与探讨。
淘宝热门商品:
|
|
来源:奢侈品网